WinMac双持我的全新无线桌面10

篇首语

Hello,大家好,我是KC~年初入手了M1Macmini,年后花几个月把新入手的二手房进行了翻新,总算在暑假把自己的新桌面整理好了。这次搭建桌面在原来桌面基础上优化走线,加之疫情条件下居家办公需求增多,搭配升降桌和4K显示器希望满足未来几年办公兼顾娱乐的需求。

文章的内容会以个人的需求(设备出发),介绍整体桌面的构成与单个产品简单分享,文章长度约字,建议先收藏再看~

桌面打造思路与简介

虽然我个人主要的文本/图片/视频处理都使用Macmini来完成,但实话现阶段还是不可能完全告别Windows的,娱乐方面和一些特定条件下使用之前入手的AMDRyzenH处理器的miniPC(MinisforumUM),公司比较忙的时候的话可能会把公司的DELLXPS15带回家继续工作,桌面的布置也就主要考虑Macmini和UM,兼顾XPS来进行打造。

▼主要的输出设备

桌子方面我入手的是乐歌X原木色升降桌(单电机),入手前也在X和X桌板间犹豫了不少时间,从感觉上出发觉得X够用了,实际到手后发现桌子的宽度和深度其实还是可以更大一些的。如果空间允许,推荐大家还是考虑X的桌板,桌面设备摆放等等会更加方便一些。由于目前还没有完全搬家过来,桌面还缺一些小摆件显得过度简洁,后续后会把左右两侧闲置部分慢慢补齐(利用起来)。

▼27英寸显示器放置桌面刚刚好,如果组27英寸双屏建议考虑=mm长度桌面

▼开启氛围灯带

显示器方面是我之前入手的明基EWU,4K分辨率IPS屏幕搭配Macmini刚刚好,27英寸的大小在X的桌面上也很合适。另外这款显示器配备了2个5W双音箱,内置了DSP芯片并支持treVolo音效,虽然无法和比中高端音箱去作比较,但是相比入门级桌面音箱节省了不少空间,日常刷剧玩玩游戏还是足够的。接口方面配备了2个HDMI2.0、1个DP1.4以及1个USB-C(60WPD),最多外接4个设备,后续如果再入手一台主机(一直抢不到的PS5)放在旁边也是可以的。USB-C也可以方便的连接笔记本,传输视频信号的时候也可以同时给笔记本供电,偶尔在家办公也不需要带笔记本电源回来了。

由于Macmini的接口不太多(2USB-C,2USB-A)并且全部在机身后侧,加上后续有考虑更换未来M1X/M2笔记本的计划,扩展坞方面选择了贝尔金的雷电3扩展坞。正面配备了一个USB-A3.2Gen2、一个USB-C3.2Gen2,UHS-IISD卡槽以及耳机接口,背面则有四个USB-A3.2、一个M网口、一个DP1.4以及一个雷电3接口,接口方面比较丰富。后置的雷电3接口还支持85W供电,未来用来连接笔记本可以实现一线同时供电、传输数据以及连接显示器。

键鼠以及鼠标垫部分,键鼠我使用的是去年分次购入的罗技MXMaster2S和MXKeys,Master系列算是罗技比较经典的办公鼠标。虽然最新款为MXMaster3,但是考虑到价格上2S便宜很多,使用体验上除了3配备了USB-C接口充电更方便,其他方面2S也足够满足我使用了,就入手了采用MicroUSB充电的Master2S。至于罗技MXKeys,主要是看中了它的键帽的兼容性(同时支持Win和Mac双键位),对于初入Mac的用户来说可以更轻松和方便。软件部分二者都可以使用LogiOptions,自定义快捷键后也可以有接近妙控板的体验,不过最新的LogiOptions+暂时还不支持很多老设备(例如Master2S),后续更新支持Master2S后再和大家分享这部分的体验。鼠标垫部分我现在使用的是一块PDD入手的0.9X0.4的4mm布垫,虽然价格比较便宜但是手感比较一般,既然入手了就暂时先用着了。

从健康角度出发长时间办公尽量是选择站坐交替,不过站立办公有一个问题就是集中度会降低,实际使用时站立和坐姿办公实际时间是3:7左右,因此依旧需要选择一把坐起来更舒服的椅子。椅子部分我目前使用的是西昊M57人体工学椅,选择的是颜色比较百搭的灰色+脚踏款,在家办公累了拉出脚踏休息十几分钟也很方便。

▼某天领导休息睡着了,趁机偷拍了一张

最后是氛围灯部分,这里我选择的是Yeelight彩光灯带(1S),主要是可以方便的通过米家APP来进行控制,比较低成本打造智能(可联动)的RGB桌面。

▼桌面其他设备一览

桌下收纳与理线

由于我也是第一次入手升降桌,网络上参考了不少其他大神们的作业,同样是PDD入手的桌下置物架,使用附带的自攻螺丝固定在桌板下方。这里要说的一点是自攻螺丝需要大力拧,所以建议拧的时候戴手套,避免用力过度导致手心磨破(真实的教训)。

▼自攻螺丝固定

由于升降桌的高度需要根据使用来变化,桌上的设备如何走线就是需要注意的了。相比于一般桌面线路联通即可,升降桌高度变化导致设备和插座之间的距离是变化的,如果每根线都和插座直连,实际使用时比较容易出问题,桌下的整洁程度也会差上很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使用桌下置物架+插排,将所有用电设备的插头都插在插排上,而插排线材留出升降桌上升下降的长度即可。

▼理想情况下升降时只有插座的线跟着移动,这里两根线一根为插座(白),一根为升降桌电源(黑)

除了电源线以外,Macmini与扩展坞,扩展坞、miniPC与显示器之间也需要线材(HDMI,雷电)联通。在实际走线时需要考虑线材的软硬程度,切忌让线材束线/理线后有较大的应力,也尽量不要直角弯折(会降低线材寿命、尤其是雷电3之类的高速线材)。

▼从桌上到桌下,尽量根据线材本身材质软硬程度进行走线,折弯角度不易过大同时避免与墙体直接接触(避免摩擦),在桌子下方放置理线固定器

▼大号理线固定器,几块钱可以买一大包

桌下线材除了放置在支架上以外,其他都在桌板上使用理线器固定,如果是比较硬的线材可以使用绕圈的方式。插排部分很多大神都是用PDU插座,不过以我个人目前的使用状况,2台主机+显示器+扩展坞+灯带(灯带的插头太大1个占用了2个位置)只占用了6个接口,普通的公牛8位排插就可以满足需求了。相比PDU插排价格上便宜不少,当然如果设备比较多,也可以考虑比如公牛这些PDU机柜插排,有效插孔位置会更多一些。

▼目前使用状况,左一Yeelight灯带占用了2个位置,右变四个分别是Macmini(2孔)、belkin雷电3扩展坞(3孔)、MinisfroumUM(2孔)、BenQEWU(3孔),尚空余1个2孔1个3孔插头位置。

虽然线材直接放在桌下置物架也可以,不过为了为了稳定性最好还是固定一下,网上很多都是用扎带将线材固定,这样虽然稳固但是后期需要调整的时候解开扎带很麻烦。这里推荐大家入手这种魔术贴扎带,魔术贴的方式可以反复利用,固定方面也足够牢固,后期调整走线/增减设备时更加方便。

由于升降桌一般不配备抽屉,日常小物品收纳会稍微不便,这里推荐大家可以考虑隐藏式桌下收纳盒。使用双面胶固定在桌下,位置可以根据需求自由选择,抽拉式结构可以用来存放一些不重但体积较小的物品(例如空调遥控器、笔、移动硬盘、数据线等)。

西昊M57人体工学椅

其实之前限于家里空间不够,只有在公司是使用办公/人体工学椅的,公司配置的椅子实话各方面都很一般。毕竟健康是工作的基础,除了尽量站坐交替办公以外,还是得选择一把适合自己、舒服的人体工学椅来保护自己的「老腰」。之前看了爱否科技FVIEW的人体工学椅横评,人体工学椅也算是种草已久了,这次趁着搬新家重新打造书房,就入手了一把西昊的M57人体工学椅。

▼我的桌面和西昊M57

材料方面西昊M57采用的是高弹网布椅背+高弹网布坐垫,在支撑性和透气性方面都比较不错,夏天久坐也不容易闷热,尤其适合像我这种比较怕热的人。高弹网布的材料是PVC/PET皮芯型砂线,这种材料的特点是抗拉性强,使用一段时间后也依旧可以保持韧性。

▼复合纱线网布,具备抗拉特性、回弹力很强

由于每个人身高、体型与体重不同,想要选一把舒服的椅子,或者说让椅子调节到适合你的形态,那么椅子本身的可调节选项就比较重要了。西昊M57在这个价位段提供的可调节选项还是非常全面的,扶手部分支持上下、前后、左右旋转三种调节方式,双手在桌面使用键盘时,可以通过调节扶手来给手肘提供一定的支撑。腰枕部分则支持高度和前后调节,这部分大家需要根据自己的身高,将腰枕调节到合适的位置,头枕部分M57则支持高度和旋转角度调节。

▼扶手调节选项:上下、前后、左右旋转,可以根据自己的坐姿和使用习惯,把扶手调节到可以舒服支撑双臂的位置

▼可调节高度和旋转头枕,可以根据不同的身高、后倾角度来调整头枕的中心高度和角度

▼可调节高度和前后腰枕,这部分其实是人体工学椅比较核心的地方,独立的腰枕可以在高弹网布的基础上提供更好的支撑,让腰部合理受力来维持正常的腰部曲线

▼M57的轮子采用是防滑PU椅轮,移动时很静音也很顺滑

▼滑轮移动

M57椅背支持~度后仰调节,并且支持三挡固定(度,度,度),我入手的是带脚踏款,放倒后拉出脚踏稍微休息下也很不错。不过脚踏的材料是塑料,这部分可能是限于成本和耐脏需求,如果脚踏材质使用网面或者皮面材质会更好/舒适一些。

总的来说使用了一段时间后西昊M57还是比较让我满意的,毕竟千元左右价格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调节选项,性价比满满。西昊作为国内专业人体工学椅厂商,产品整体做工和细节设计也比较可靠,如果可以在比如脚踏之类的小细节进一步升级就更完美了。

▼偶尔累了放倒椅背休息几分钟也不错~

Macmini与UM

Macmini(M1)和MinisfroumUM其实我之前都有单独文章分享过,限于篇幅这里就简单介绍一下,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

我的桌面3.0M1Macmini一月使用分享以及桌面无线化改造AMD也有NUC(上篇)开箱、迁移系统、性能测试Macmini(M1)

作为苹果Mac产品线从X86全面转向ARM的第一款产品,M1功耗控制确实很好,采用M1的MacBookAir、MacBookPro续航都比前代提升不少,MacBookPro13的风扇更是被开玩笑说基本没转过。不过考虑完整的性能释放和价格,我入手的是16G+G次乞丐版的Macmini(M1),16G内存可以同时运行较多的程序也无需担心内存不足,GROM日常只用于安装软件,比较占用空间的文件都放置在局域网NAS上。

系统流畅度方面其实M1Mac和比较新的Win10设备没有太多的差异,日常打开普通软件体验/速度也是类似的,不过M1芯片针对H等视频编码有专门的优化,使用FCPX或者达芬奇回放/预览视频时体验确实很不错,4KH视频直接回放和拖动基本毫无卡顿。

Macmini整体外观还是延续了的设计,机身尺寸和款完全一致,重量相比款降低了0.1kg,配色方面换回了经典的银色。不过实话说19.7cmX19.7cmX3.6cm的机身放在今天早已不算mini,Intel的NUC等产品尺寸才是真正的mini,从实际拆解来看Macmini内部空间剩余还是比较多的,未来希望能够升级模具做到真正的mini吧。

▼MacminiVSVS,M1芯片最大仅支持16G内存

Macmini另外让人不太满意的一点就是接口部分,受限于M1芯片I/O部分限制,只能支持外接2个显示器(1*USB-C/DP、1*HDMI)。标配LAN口为M(无法选配更高速率LAN口),上的配备的SDXC读卡器也被取消,如果使用相机还是建议入手读卡器。

不过凭心而论,Macmini的金属质感还是很不错的,边缘过度平顺光滑完全没有低价产品常见的割手感。未来如果升级模具缩小体积,作为桌面主机来使用真的很不错,尤其是M1超强的功耗比,在我使用的半年多时间基本没有听到过机器的风扇声。

BigSur是macOS由X86转向ARM架构的第一代系统,界面和UI设计上也越来越像iOS和iPadOS看齐,实话早期使用时Bug相对还是比较多的,不稳定与程序失去响应(只能强制关闭)的情况很常见。不过经过几个小版本的系统更新,整体稳定性总算是改善了,不稳定与失去响应的问题也基本不再发生。macOS的Rosetta2转译功能也让迁移到ARM架构平顺了不少,很多老的X86架构应用(比如老版本的PS、LR、甚至两年前的GIFBrewery3)都可以通过转译在M1上运行,虽然转译降低了一定的运行效率,但可以运行给了用户和厂商更多的适配时间。现在越来越多的软件新版已经转向原生应用,相信随着AppleSilicon产品数量的增加,后续原生应用也会越来越多。

不过作为一个半年多macOS与Win10双持的用户,其实两个系统都各有各的优点和缺点,简单的说一个全面碾压另一个是不恰当的。macOS上很多精致并且好用的软件让我对它产生了更多的黏性,比如视频下载工具Downie4、视频转GIF工具GIFBrewery3、图片处理软件Fotor,所以目前图片/视频以及文字处理我已经完全使用Mac来完成。

▼BigSur的UI越来越靠近iPad/iPhone

由于采用了ARM架构,同样采用ARM架构的iOS/iPadOS移植到macOS上也很方便,AppStore内直接就可以搜索到对应的APP,Mac上所能运行的软件也因此丰富了不少。不过iOSAPP上架MacAPPStore需要开发者主动上架,由于某些原因比如抖音这类应用一直没有上架MacAPPStore,未来如何通过开发工具更新让开发者的APP方便适配Mac/iPad/iPhone三端还是苹果需要发力的。

最后要说的是经常被问的8GB/16GB+GB是否够用?下图是使用了大半年的Macmini内存与存储截图,正常打开浏览器、PS、LR(无操作)时大概只占用了不到4GBRAM,轻度用户8GBRAM应付日常文字处理、浏览网页、甚至简单的视频剪辑应该没什么问题的。但如果你使用的软件比较多,处理的图片/视频分辨率比较大的话,还是建议选择16GBRAM。

存储方面目前我只使用了大概80GB左右的空间,像是PS、LR、FCPX、达芬奇、Office套件都有安装,不过日常相对比较大的文件都是放在GB的移动硬盘上,更多的数据则通过局域网的NAS进行存储和管理。不过如果是MacBook用户,日常所有文件都通过移动硬盘访问可能不太方便,这里建议MacBook用户还是GBROM起步更好。对于存储有更多需求的用户,不差钱自然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