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土的概念及由来
领土,也就是疆域。通常情况下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的行政权力所能直接管辖的地理范围,包括其国界内的所有土地、河流湖泊以及其底床、领空和领海。
领土的重要性在任何时代都是不言而喻的,其与一个国家的存亡息息相关。无论在任何时代,领土都具备十分强烈的神圣性,因为领土的完整既是一个国家的主权,也是国家权力和影响力的基本盘。
领土的起源可追溯至史前时代,当时人类社会正处于由游牧过渡至农耕的关键时期,小型的氏族已经不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规模更大的由氏族联合而成的部落开始出现,每个部落都拥有独自的首领、自己的农田以及活动区域,阶级制度也随之而形成。
渐渐地,势力范围的概念出现了。势力范围最初所指的仅仅是一个部落的管控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多和生产力的发展,部落们开始抱团取暖,其最终的结果就是国家。领土的概念也是随着国家的出现而产生的,因为领土的主体只能也必然是国家。
当部落联合便转变成国家、当首领转变成了皇帝或君主、简单原始的势力范围就变成了清晰可见的领土疆界。领土是具有很强的神圣性的:因为它是国家的象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
当然,领土也是一个动态的事物。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她的历朝历代都有着自己的领土疆域,作为华夏儿女我们也应当对此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夏朝的九州与方国
夏朝是我们国家的第一个朝代,她的行政区划采取的是九州制。大禹治水后,便将当时的中国分作冀、兖、青、徐、豫、扬、荆、梁、雍九州,并铸造九鼎作为夏王朝国家权力的象征,由此,“九州”便成为了中国国家的代名词并一直沿用至今。
宋代绘制的《禹贡山川地理图》受限于当时的生产力和技术条件,夏王朝的实际行政辐射能力有限。对于较为偏远的地区,夏王朝就采取封邦建国和通婚来进行管理,因此便产生了“方国”。
“方,国也”。在一些书写在甲骨的卜辞中,也经常出现“某方”的字眼。实际上夏王朝时期的方国多数规模较小,仅有极少数的方国规模较大。所以夏代的方国大部分仍以氏作为划分(这是部落时代的残留),如有仍氏、虞氏等。
商周疆域
公元前16世纪,商王朝建立。商代的疆域可分为王畿(首都及周边)、四土和四至三个部分,首都商邑及其周边为内服。四土即为距离首都较远的地区,被称为外服。无论内服外服都属于商王朝直接控制的领土,这就是所谓的“内外服”制度。四至则为内服外服以外的地区,王朝的影响力在这里就相对较弱了。
其中,内服是商王朝管控力度最强的地区,设百官臣卿直接统治,也是商王朝维持统治的基本盘。
商代的外服主要有三类:第一种是以军事据点为中心慢慢发展起来的属地,因为军事据点和要塞往往都建立在交通要地,时间一久很容易就会演化为小型的城市甚至国家;第二种则是由商王朝控制的附属国自己通过开垦和军事征服所占有的土地;第三种则是附属国自己原本的行政区。商王朝对附属国的管理是由中央直接参与的,朝廷在每个附属国都设有牧官。其职责是管理地区行政与边境安全,同时牧官也要随时监督和汇报附属国的一举一动,防止其尾大不掉。因此,后世的人们也将“牧”引为治理统治之意。
商代方罍,现存于湖南省博物馆所谓“四至”,则是受商文化影响的地区,商王朝对于这些地区并没有直接的统治权力,但却经常利用军事征伐和联姻手段来对其进行遥控。四至的范围比较广阔,包括了东到东海,西到陕甘,北到燕山,南到五岭的广大地区。
周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比较特殊,并封建与奴隶制于一体,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承上启下了。周分东西两代,且西周强盛东周混乱,这里主要所讲的也是西周的疆域。
周武王于牧野之战击败帝辛,最终以周代商周朝兴起于今陕西岐山一带,在周文王的经营下又逐渐扩展至陕南和晋南。到了周武王统治时期,大会蜀、羌、彭等西部边境的诸侯,史称孟津之誓。在各路诸侯的帮助下,武王伐纣胜利,定都镐京(今长安)。随后又南征北战将领土拓展到晋中、河南、山东等地。但领土迅速扩张带来的问题是当地土著与周人在文化、思想方面差异极大,不便控制。
为了更好地控制新的疆域,周武王便开始分封宗室功臣,让他们对新占领的土地进行统治。周代的诸侯国很多,但真正关系到王朝社稷的也只有五个,分别是:镇守东夷的齐国与鲁国,守卫北方和东北边境的晋国与燕国和掌控着全国交通中心的卫国。
和后世的历代封建王朝一样,周王朝也经常受到犬戎、鬼方与西戎等西北游牧民族的侵扰。为此,周王朝分别在汉水两岸、汉阳与南阳地区设立邓、鄀,谷、卢,随、唐、申等诸侯国以拱卫京师。可惜的是,大部分的周王要么贪财好利要么穷兵黩武,时间一久,诸侯国与王室的关系就开始冷淡了。
周王朝这种通过不断建立新诸侯国来稳固疆域的方式本质上就是“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最终也不可避免的因此而国力大伤。再加上周幽王昏庸残暴,烽火戏诸侯的结果就是西周灭亡。到了周平王后的周朝,周王的号令基本不出京城,周天子直接就成了摆设。各个诸侯国更是借此机会大肆兼并征伐。
强汉盛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汉朝的军事和文化影响力在当时的世界上都算是独一无二的,巅峰时期的汉军更是所向睥睨,世人皆称之为“强汉”。不过,很多人将汉朝和同时期在欧洲和西亚北非称雄称霸的罗马帝国做对比,这是有失偏颇的。因为汉朝与罗马的地缘环境完全没有可比性,罗马帝国以商业和军事为本,汉王朝则是一个农耕国家。大象和鲸鱼都很庞大,但一个在水里一个在陆上,还真就不能放在一起比较。
在汉武帝时期,经历了文景之治的汉帝国开疆拓土,陆续攻灭征服了南越和闽越,一举打通河西四郡,在西南夷聚居地上建立了朝廷直属的郡县。不过汉武帝确实是有点过于穷兵黩武了,常年战争也让百姓不堪其苦,武帝时期过度的扩张也为后来汉王朝的衰落埋下了隐患。
汉武帝时期疆域图汉帝国鼎盛时期疆域极为辽阔,从五原郡一直到帕米尔高原皆为汉土,总面积达到了万平方公里。
唐朝是站在中国古代史塔尖的朝代,李唐皇室出身于关陇军事集团,其先祖李虎在魏晋南北朝的乱世时期曾是西魏八柱国之一。整个李唐王朝不仅经贸繁荣,而且武德也是异常充沛。公元,李渊正式建立唐朝,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随后又陆续建立了东都洛阳、北都太原等陪都。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在经历了灭国浩劫后还能成功恢复国势并还能继续保持大一统局面的王朝,这对后世的中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唐代疆域图在疆域问题上,唐帝国总体上是属于“重武轻文”的。唐王朝国力的鼎盛时期为公元7世纪,当时几乎整个中亚地区都受到唐的支配。大唐铁骑南踏罗伏、北进玄阙州、西征安息、东占哥勿。唐王朝在扩展疆域这方面可以说是不计成本的,其强盛时期的领土面积达到了万平方公里。但若是到了国势衰落之时,那基本就是政令不出长安城了。
唐朝在政治上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其文化影响力虽也遍及全球。不过终唐一代,其穷兵黩武的色彩一直极为浓厚,唐王朝的疆域也经常随着战事的胜败而大幅变化。总而言之就是一句话——好战必亡,忘战必危呀!
明清定型
明王朝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虽然也犯了前朝南宋重文轻武的老毛病,但也硬生生地撑了整整年。
明代的疆域即囊括了传统意义上的汉地(即关内),也包括了从东北到外兴安岭及黑龙江流域的土地。明永乐二十二年(年),大明王朝的国土面积达到极盛,同时郑和的七下西洋也向全世界展示了明王朝的强大海权影响力,明朝还在东南亚地区设置了旧港宣慰司等行政机构,以加强对东南洋一带的管理控制力度。
明疆域图和历代封建王朝一样,明朝的北部边疆也经常遭到游牧民族侵袭。为此,明朝下了很大的本钱去加固、重修长城,甚至不惜用“天子守国门”的极端方式保护边疆。但千算万算,没算到被李自成给从背后捅了一刀,最后金人入关,清朝建立。
清朝发源于我国东北地区,年多尔衮带着顺治皇帝率军入关,随后又指挥清军在短时间内就占领了明朝的全部领土,八旗铁骑一统中原。在平定了三藩之乱与施琅收复了台湾后,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就把华南地区与台湾西部及澎湖列岛全都牢牢地捏在手里了。
不过因为当时的清王朝用兵多在东南,北方尤其是西北西南地区的防卫力量则略显薄弱。噶尔汗国可汗噶尔丹也就趁着这个空当向青海和硕特出兵,顺便还攻打了喀尔喀蒙古。更要命的是当时的沙皇俄国也正琢磨着给它的远东地区寻找一个不冻港,开始向不断地东移民并试图染指我国黑龙江上游的土地。
不过文治武功的康熙大帝可是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他先是派兵于雅克萨战役大败沙俄军队,战后又派遣使节与其划定边疆界限;待北部边境稳定之后,立即率军三征噶尔丹,此战之后就连外蒙古地区也正式收归清廷所有。一番南征北战过后,清王朝已经把北部边境线远远地推到了长城以外,这也是“万里长城万里空。”的由来。
清疆域图年准噶尔汗国新可汗野心不死试图染指青藏地区,不过此时的准噶尔已是强弩之末,很快就被清朝将领胤禵率军击溃。此后,清廷任命了大量熟悉当地情况的拉藏汗旧臣管理藏区,开直接统治青海、西藏地区之始。雍正继位后,立即着手平定青海的罗卜藏丹津之乱,牢牢地管控住了青藏地区。
年,乾隆组织大军西征,平阿睦尔撒纳与大小和卓之乱。彻底掌控了准噶尔地区与回疆,帕米尔高原以西诸国自此开始向清廷朝贡称臣。
鼎盛时期的清王朝东北与沙皇俄国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与外兴安岭为界,这条边界线一直延伸到鄂霍次克海和库页岛。在正北方向,清王朝与沙皇俄国在萨彦岭、沙毕纳依岭、恰克图和额尔古纳河等地接壤。西北边界更是直接达到了帕米尔高原。西南与印度的莫卧儿帝国以喜马拉雅山划山而治。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其疆域的故事更是三天三夜都说不尽、道不完的。但作为华夏儿女的我们应当时刻牢记一点:中国的每一寸领土都渗透着祖先的血汗,是国家和民族的尊严所在,是炎黄子孙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