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简介:陈啊妮,笔名叶子,西安人。
点评诗人:陈啊妮
所读诗人:
顾城/大解/王家新/王小妮/林雪/慕白/李栋/张墨翰/郝随穗(排名不分先后)
读诗
顾城
不是再见
我们告别了两年
告别的结果
总是再见
今夜,你真是要走了
真的走了,不是再见
还需要什么?
手凉凉的,没有手绢
是信么?信?
在那个纸叠的世界里
有一座我们的花园
我们曾在花园里游玩
在干净的台阶上画着图案
我们和图案一起跳舞
跳着,忘记了天是黑的
巨大的火星还在缓缓旋转
现在,还是让火焰读完吧
它明亮地微笑着
多么温暖
我多想你再看我一下
然而,没有,烟在飘散
你走吧,爱还没有烧完
路还可以看见
走吧,越走越远
当一切在虫鸣中消失
你就会看见黎明的栅栏
请打开那栅栏的门扇
静静地站着,站着
像花朵那样安眠
你将在静默中得到太阳
得到太阳,这就是我的祝愿
陈啊妮解析:
首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爱情的破裂,顾城依旧沿袭孩子气的纯真口吻,在行文中以纯真的厚意穿透情感的破碎表层,而只专注于自我内心生命情感的深切抒发。“我们告别了两年/告别的结果/总是再见”,充分耐力的痴情使顾城的诗歌审美接近宽宏舒朗,自由自在的忘我抒情,并不断沉浸式完成一种较为主观的自禁于独我天地的思想塑形之中。
先写分手的决然和无奈,又写纠扯于情感纵深的思念,迂回曲折的情感经历是有着潜意识的主旨深化,这种恋人之间的常有的意志与情感,反复的内心情感境映互动,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都是合情合理的,不能统一的复杂情愫。就如在“在那个纸叠的世界里/有一座我们的花园”的设象,充满了纯真情感的真挚跳动。
“不是再见”本身就是双重语义引申,“再见”作为一个深厚情感的告别和期许,更多的是对于苍悯处境的无能为力的祝福,亦或表象困境中递出的精神投射,这里的“不是”必然带有内心深处的情感撕裂和决绝中的疼痛。在悲凉的语境中,最好的词根慰籍就是沉思的磨平,“我们曾在花园里游玩/在干净的台阶上画着图案/我们和图案一起跳舞跳着/忘记了天是黑的”。
在纯净的小天地,爱情是私密的温馨花园,是情感的靠岸,诗人在想象力的托举中反观回忆,带有孩子气的自呓欣喜和通透的语言彻悟姿容,这是美好的如玫瑰花语的情感流露,充满神秘而清澈的沉静,如圣地一般的物象“纸上的花园”,具有顾城式的语言审美智慧,一种沉重的离愁,在潘多拉魔盒中开启,顾城用一朵又一朵旖旎的冥思奉献着诗行里的圣洁思想。
全诗最出彩的地方是烧信,诗人所钟情的是“让火焰读完吧”,连悲剧的渲染亦是如此唯美,唯美到自带一种飘逸中的疼痛涌现,分别是浪漫的,激化的情感是非理性之间的,深爱就应该如此,哪怕离别也未尝不是另一种浪漫的“表象”,而这样的方向操作,写得平静,真诚,显出孩子气的纯真,也把情感不断深化进某种明灭不舍的疏离之地,“现在,还是让火焰读完吧/它明亮地微笑着/多么温暖/我多想你再看我一下/然而/没有/烟在飘散”,在巨大的痛楚中,诗人用颤抖的词根呈现出了“明亮的微笑”,多少有些苦涩和悲凉的深刻流露。
“当一切在虫鸣中消失/你就会看见黎明的栅栏”,在回环往复的倾诉中,诗人始终在谋求一种诗意的充实,在传统审视中,真诚祝福的美德永远大于虚无的哀愁,情感的真挚驱使最终没有疏淡思想的塑形,理智与情感的合一使痛苦的分别最终纳入了理性的终点:“你将在静默中得到太阳/得到太阳这就是我的祝愿”。
所有被黑暗挟持的爱情,都走向了纯真的田野,这是一首纯净的如破晓的诗歌“天空”,黎明是曙光亦不是再见,而是在“再见”中的等待和期望,全诗的感觉轨迹始终以孩子的心灵导出,顾城的多愁善感的思想行走和充满灵性的纯粹写作亦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大解肉身乃是绝境
世间有三种动物不可冒犯:
神,灵魂,老实人。
法则有大限,人生也有边缘。
活到如今,身外皆是他人,
体内只剩自我,却不敢穷极追问。
我是真不敢了。君不见,
天地越宽,自我越小,
肉身乃是绝境。
如果有一天,我把自己也得罪了,
我将无险可守。
想到这里,
我突然用胳膊抱住了自己,
尽力安慰这个孤身自救的老人。
陈啊妮点评
按照大解的语言手法和诗歌身心状态,诗歌的形式在于:第一唤醒意识,其二来自现实生活的痛感,第三是社会普罗大众的一种集体意识下的鲜明个人意识。在大解文本中,写实和虚构都惯性的揭示某种现实世相的荒诞,悖论思考方向内非理性的洞察,以及介于共情颤动之中的疼痛感,也带有鲜明的未来派先觉者的特征,这里的“未来”是超前的艺术审美意识,是无法“佯装”的厚重悲悯中的生命经验。“天地越宽/自我越小/肉身乃是绝境/如果有一天/我把自己也得罪了/我将无险可守《肉身乃是绝境》”。在这首诗中诗人采用了白描直叙的冷抒情,客观的议论不失一种理性的呈现,“孤身自救”段然于一种觉醒自省,诗人始终在与自我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搏斗”,显然这样的左右开弓的奔突是矛盾的,也有鲜明的个体思维自觉性和力量,当诗人定位于精神的拔高,“不可冒犯”就有了诗歌思想的回声,也是语言残骸有了疼痛的划痕,“我突然用胳膊抱住了自己”,显然命运的安排是一场浩然的孤独,只是诗人的表达充盈着巨大的苍悯与隐忧,孤独和包容。
习惯了大解《个人史》的语言手法,意在象外,具象中的抽象切换自成系统,他的语言法则就是在直叙中游刃有余,白描中的情感指涉峻峰凸显,有其强烈的精神渗透性,他的语义惯性在于创新,而他的创新只存在于与自我个体生命体验的真实“交锋”,直至提升到思想维度的“放纵”,这诚如瀑布剧烈导入的直觉之思,让他在惯性审视中获得了高度的隐忍和原创性的语言手法,甚至烙印上大解个性化的精神独标的合理性。
从《肉身乃是绝境》可窥,大解的诗可以给出每一行一个熟悉的注释,因为文本很少有晦涩难懂的隐秘意象,他更钟情于原初意象的思想情感“栽培”。纵观大解的诗歌,一个似乎“合理”的现象就是越写越短,且从《悲歌》开始,他的诗近年在短诗的大潮中不断突围成为独树一帜的典范,这显然不是为了迎合大众审美,他在聚拢性情的同时,也在“张扬”自我精神衍生动态下的寄内性创作尝试,言简意赅是思想维度的凝炼,而大解的理解应该是道法自然中的简约,大解注重诗中的铺排,不谙复杂的修辞,一首诗中通常会留下清醒的情感抓痕,或呈现某种较高思想起点的处境,为使读者共情,他在抽离和切入都抵近一种忘我的生命体验。在泥沙俱下的生活中,他在创作中的立场是“对立”中的精神融合,即他的审视视角首先在起笔就有了第三“在场”,而这个第三方的视角是普生的大众折照,是读者眼中的“诗之画面”。
王家新
旁注之诗,
年的杜甫
当代的一些诗人,也就是些鹦鹉吧,
在争啄那几粒稻米。*
而从我童年的那棵大树上,
有凤凰飞来。
布莱希特
“不要往墙上钉钉子”
——布莱希特如是说。
可是我们已往墙上钉了那么多,
除了一些黑洞
什么也没有挂上。
弗美尔的小女孩
弗美尔的小女孩,有那么多诗人
赞美你耳垂下的那颗珍珠,
但对我来说,它的美,
它所凝聚的光和
重量,其实是一颗泪珠。
鳄鱼街
还没有打开读舒尔茨的《鳄鱼街》,
我就已看到那双酒盅似的
装睡的眼晴了。
好在这里阳光美好,街道整洁,市面正常营业,
除了有几家车库的遥控门
还一直关着。
重读《古拉格群岛》
铁蒺藜、编号、高音喇叭、探照灯……
多年前读《古拉格群岛》,
最吸引我的,就是那些囚犯逃跑的故事。
似乎索尔仁尼琴写下这些,
就是为了让我们逃跑。
现在我们还跑吗?还在跑。
现在我们还跑吗?不跑了。
陈啊妮评论:
“旁注”亦可理解为正文佚失,只留下个人体悟落笔思想的旁注,作为翻译者以旁注译文和创作,都是以崭新的个体生命价值审视,诚然在文化背景,历史时间和不同的生活习俗语境中,旁注的思想态度可以更趋于一种理性,包容,开阔和警醒启迪的诗学态度。于王家新而言,这些“旁注之诗”无异于灵魂的“揽镜自照”,于“自照”中提取思想的深刻度,诗歌艺术的纯粹度,找到那些非同质化的中西思想碰撞,发现非感性认知范畴的类似冒险的情感象征,在语言的对视,客观和平等的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旁注”更多体现出诗人超越时代诗思的畔篱,融合个体生命经验的现实写作资源,即更深入地参与了王家新内在思想精髓,更灌注了个性化语言的艺术审美和精神思辨。这是有着高难度心灵运思的写作开拓体验,所以他的文本研究价值和专业化阅读体验是乐观和期待的。
“可是我们已往墙上钉了那么多/除了一些黑洞/什么也没有挂上”。现实世相的冲击会带给王家新更多自由而冒险的语言思考,从抒情的角度考虑,他的诗歌脱离了常规化的抒情,“旁注之诗”更多思想自由向度的翻转,一些未经雕凿的直觉意象扑面而来,也有了自然而然的流畅感,一种中西诗歌生命经验的混同着色的艺术“朋克风”,那是思想碰撞测试,也是语言交融合力的结果。
如在《尤利西斯的注视》中,如俄罗斯套娃般,诗人通过不断移植场景将所含情感进行有效串连,其外在的宏大与现实“新冠余年”的冲突是犀利的,这些有效的语言拼贴思想交叉是深刻和警醒的。虽然人物事件,时代空间都不同,但诗人就是通过这种导向引申最终文本思想。“在你的注视下/缓缓拖出的余波”,记忆余波让文本瞬间有了情感的支撑和思想上的灵动。“旁注之音”瞬间有了共情的时代绵延之力,而似乎又毫无思想纵深的违和感。
《年的杜甫》《鳄鱼街》等,对生活存在的审视高度敏感,让王家新在思索和“对话”中获得了更多非常规,非理性直觉,从西方诗学,古典诗意到现代新诗的途中,他的审视和写作是有思想贡献和建设性的。“它也许只在我们的死亡中绽放/它是死亡自己的花/它也许会悬挂在但丁的黑色峭壁上”。当然追溯哲学与诗歌的的同源是徒劳的,在语言中去实践或者“申辩”是有效的思想运动,诗人在不遗余力的构架一种理性中的精神之诗,被隐喻的现实自由都是寻求诗意的破防,像孤独的帆,这汪洋的思想大海就是“被这条大鱼张口吐出”。
诗人王家新有翻译家的洞彻,知识分子诗歌写作者的独特见地,思想家的慎静判断和批评家的自我笃定立场,他的诗歌就立体,多维和混融一种词根的“文气”气场,有学院派的同源本质性的东西,也有非中规中矩自我创新意识的潜质。内在语言成规习见,自我同质化的指向在王家新的诗歌时间“在场”,是不断被扬弃和自动筛选的,这样他的“旁注之诗”也好,自我生命诗学景观也好,都提炼成了“自身语言隐生的疼痛”。
王小妮
月光白得很
月亮在深夜照出了一切的骨头。
我呼进了青白的气息。
人间的琐碎皮毛
变成下坠的萤火虫。
城市是一具死去的骨架。
没有哪个生命
配得上这样纯的夜色。
打开窗帘
天地正在眼前交接着白银
月光使我忘记我是一个人。
生命的最后一幕
在一片素色里静静地彩排。
月光来到地板上
我的两只脚已经预先白了。
陈啊妮评论:
整首采用倒装的方式去解读会有象征深意的再“发现”,“生命的最后一幕”是文本的思想纵深支点,由此散开两个情感的“涟漪”震荡。前一节即象征表层的“眼前交接着白银”,在远离假想的“月色”现实,这一切是虚无的愁绪之音,诗人着力刻画的尘世旷达静默之心境重合“清白的气息”,“骨架”“皮毛”“下坠的萤火虫”其实都在聚力一种皈依的疏离审视,也是分割出现实世相本质属性的“真实意义”。
“月光白得很”在修辞变形中注入了极重的幽怨之思,在诗人内置的一系列意象群中,回环往复某种不断沉潜的非理性洞察,或者思考中的警觉而抵近文本迷人的寂灭效果。其二就是顺着诗人的交代情感,一种岁暮天寒,月色易老的“白”是情感的凄凉交融,我们可以感到,诗人深层意象的技巧是思想情感纵深的流淌,“月色”是非虚构的,亦是虚构的诗之愁思,生命体验图景的愿力是圆融,现实世相本质上心境的客观审视,“我的脚趾已经预先白了”,一种临界之弥音情感弥散,也是分割中的思想沉浸式。
林雪
在小鸟的叫声里金子出现
我把“这是一间茅草飞动的屋顶”
改成“一间草屋,屋顶茅草飞动”
村庄在树林里闪现
那时我看见了你
并爱上了你们
这是一次事故啊!天空精致薄脆
那些满族男子坐在地头
就有了悬念。后面要写的
田垄和庄稼,才能在
诗句里成长,才能变得可读
我和他们的女人,将与周围群山的呼吸
一起战栗迷离。那天空的高
那河流的长,都曾经一次次停顿
马达在不远处的工地
像一只重低音箱子。在四周
火焰和雾霭中
梦一样升高了楼顶
我有了诗和生活这两种文本
我是个贪心女人:诗和生活
两个都要。我越写,离我在这首诗中的
愿望越近。我跟着诗走
跟着文字里的磁,辅音中的气流
跟着手。语言。沉默的舌头
跟着山顶的灵芝,和
鞑靼人的玫瑰。赫图阿拉城堡
周围那散失的细节里
有我们青春年少时的信物
无论我留下还是丢掉它们
它们都曾存在。进入一首诗
离弃的时间越久,灵魂越自由
最后我写下标题:在小鸟不停的
叫声里渐渐显现出金
我去掉引号,让它们
相互混淆。像你面前
席地而坐的我
混淆了爱情和仇恨
像我们身后的村庄,
在小鸟不停的叫声里
渐渐显现出金
(选自《诗》第25卷)《在小鸟的叫声里金子里出现》
陈啊妮评论:在诗人整体象征深意的引导下,不断抵近主旨“我有了诗和生活两种文本”,即对“诗与生活”的内心对弈性叙述。无疑诗人抛砖引玉的“一间草屋”的内置语境是巧妙的设象,在依次展开的象征森林里,“女人”“村庄”“小鸟”和“语言”都是互文抒情的思想指涉,是一个纯粹而非理性的精神景观。这是诗人生活中的庸常,以及“语言”下的生活常态。
诗人是想象最亲密的朋友,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在文本舒徐呈现的生活表象层,以及深度冥思里的象征意义赋予的心灵图景,无不凸显一种空灵剔透,颇具印象绘画的韵味。“我跟着诗走/带着文字的磁/辅音中的气流/跟着手”,在一种无我的写作状态中,类似于自画像般的直觉捕捉是细腻的,诗人在思想内外的跳跃回收始终处于静谧的词根潜行。诗人在文本中树立的“我”带有极强的主观性和感召力,也让诗的主旨意志力不断发生着质感的推衍。从“那时我看见了你/并爱了你们”起跳物象的凝视观照,到“混淆了爱情和仇恨”,在时间的本能反应系统,诗人不动声色地递进着情感经验的补充。整首诗歌的思想流畅度是逐步攀升的,一种隐秘之境因为“小鸟”的意象而多了几分灵性和雀跃。“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在诗人天马行空的思想行走中,对于“诗与生活”的阐述是拨云见日的,以视觉、听觉和知觉去合拢一种诗意的精神真容,“像我们身后的村庄/在小鸟不停的叫声里/渐渐显现出金”,即一种诗歌的得道和开悟中的思想“金子”。
慕白酒后
我再怎么努力,再怎么使劲
也无法打开北京的房门
今晚从外面喝酒回来已是午夜
借着昏暗的星光,我掏出一张卡,想打开房门
门,稳如泰山,坚如磐石,怎么也不能打开
我使劲推,用手拍,用脚踹,用肩顶
我的举动,惊动了保安。他查验了我的身份后
才发现,我闹了笑话,拿错了卡
我手中的是一张外省的、包山底的身份证
陈啊妮简评:
诗人真实或虚构一个酒后的场景来烘托文本的主旨思想,延伸一个具有典型社会关于“城乡二元对立”的问题,文化的难以认同,通过一个“酒后”的外省人的身份,来践行这个社会化问题的真实就多了些酸楚,而非主观性。“我再怎么努力/再怎么使劲/也无法打开北京的房门”,从现实到精神都似乎在重笔力刻画一颗“失血”的心,这是真实存在的无奈,带着戏谑与凡尔赛的口吻。“酒后”诗人是非虚构的清醒者,他将痛苦的情愫亦或情绪发而为诗,接地气有温度,作为文本的主旨切入简单老辣,有视觉语感的很强冲击力,同时也非常抵近某种读者的共情体验。
慕白
赠崔完生
我是一个浪子
我有许多朋友
长年来
我一直在心里问自己
这世上
会不会有一个人
相隔三千里
像汪伦当年请李白一样
叫我去看桃花
还请我喝酒
昨夜
你敬我三杯
我回敬一圈
我们只管喝酒
不管国事
不问世局
会心处
犹如身在魏晋
“三杯通大道
一斗合自然”
我已经记不得
方圆十里是否有桃花
和万家酒楼
只知道
此地古称长安
酒中趣
谁人知
你醉生
我梦死
不愧天
不愧地
杯中有神仙
第二年的春天
酒醒后
你会准时
开车送我去机场
挥挥手
各奔东西
然后
彼此相忘
陈啊妮简评:
男人与酒,挚友之间在一个离别的特定语境下,不失为天然成诗的巧妙手段。我敬清风,亦敬人生愿得一人心的珍贵友情,一杯酒就饮尽情感纵深的酣畅淋漓,醉意不在酒而在于“崔完生”,在于时间为证之后的经年友谊,手足情大抵不过如此。整体所含情意通过文字倾泻出来,同时也延伸,渲染两个挚友情感的真诚与感人至深。诗人在陈述人物事件时一种可感的情愫很轻易地能窥视一二,这一切一定和现实中交往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最后的结论是很好的践行了李汪之情。
慕白
我是包山底的国王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国王
我的心有自由的权利,我富可敌国
我是包山底的王,唯一的合法的君主
包山底其实很小很小,小如一粒尘埃
包山底又很大很大,大过整个宇宙
包山底四周皆山,海拔米
全村共人,今年死去3人
叶春花,王孔知,王邦梅,出生5人
水田亩,山地亩
村口种有水稻和红薯,屋后栽茶树
养有鸡和鸭分别、只
猪头,水牛7头,山羊只
猫5只,狗10条,狗认生
远远看见汽车就狂叫,但不咬人
山上树木和花草与清风明月相伴
溪涧水和白云为野猪野兔伴舞
包山底在文成的东面
包山底在温州的西部偏南
包山底在浙江省的南部
包山底在中国的东部偏南
文成到包山底22.5公里
温州到包山底87.7公里
杭州到包山底.7公里
北京到到包山底公里
长安到包山底.8公里
朝鲜在包山底北边,俄罗斯、蒙古
韩国也在北边,日本在东边
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在西边
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
新加坡、文莱与包山底隔海相望
台湾最近,只隔着半屏山
美国到包山底的距离更远
法国也远,意大利的布雷西亚也远
荷兰的罗尔蒙德离包山底也远
非洲的尼罗河离包山底很遥远很遥远
澳洲、大洋洲、都很遥远
南极洲离包山底最远
包山底距离我的心最近
不到亿分之一的毫米
包山底是世界的中心
我出生的地方
距离我43年的故乡
不管天方地圆,还是天圆地方
我的父亲母亲和祖辈都埋在这里
我是包山底的国王
我倾其所有,举一国之力
我也无法让我死去的亲人复活
就算穷尽天下,走遍万水千山
我一生再也回不到包山底
这方寸之地……
陈啊妮简评:
口语化的叙述,题目让整首诗歌的思想起点较高,“包山底”即可作为更多精神象征意义而存在,又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诗歌命名下的“故土家园”。剔除诗人一些看似迷惑人的句子,如朝鲜,俄罗斯,美国,台湾等等国家和地区,他的存在价值就是与诗人笔下“包山底”的客观的从属性,即远观的角度“它们”或许是虚构的,又有某种在“近处”看那么不虚无的存在,远不如“包山底距离我的心最近”来得真实,反衬一种鲜明的情感刻度,即亲情的无可替代。类似文字森林的游戏,慕白的智趣在于把这些完全可以作为对整体文本的佐证,间接引导出诗人主旨的核心点。
慕白
年的我
我见山说山
见水说水
狗年也只做人
我不会见风就说雨
我喜欢阳春白雪
喜欢风花也爱雪月
我是下里巴人
黑是黑,白是白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世上还有冰霜,还有贫寒之苦
冰雪融化后,锦上添花当然是好
缺的是雪中送炭之人
雪虐风饕亦自如
我知道粉饰只是一时
植物都能凌霜傲雪,澡雪精神
雪教会我做人的尊严
陈啊妮简评:
开门见山,泾渭分明就是一个时区里诗人性格的真实呈现,诗中言说可见诗人亦是性情中人,即用独白言说引出一种鲜明的觉知与对抗。在整体上诗人在宣示一种自我的胸怀和处世之道,及对于时下社会的格格不入,这种格格不入格虽然来自思想层面,就是思想上才更能凸显诗人有一颗悲悯之心。思即是诗,这也是诗人和那些只用在肢体上和情绪上喧嚣的存在个体,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慕白
夜饮苏州科技城
姑苏是一个名词,科技是一个名词
在今天的苏州城北,我只是一个代词
是一声乌啼,往南的列车就是我的铁马
今夜,我一个人被高铁抛弃,留滞在车站
太湖水美可采莲,网络时代,百度不到舟楫
这里不是唐朝,今夜没有客船,回不去姑苏
我也不是张继,在科技城,你听不到钟声
暮色四合,我,第一人称,一个过客
有些风,有些月,有无线Wi-Fi,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