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9月28日报道韩媒称,中秋期间中国电子产品获韩国海淘消费者青睐,销量喜人。
据韩国《亚洲经济》网站9月26日报道,韩国关税厅数据显示,韩国消费者今年上半年海淘中国电子产品数量为88.2万件,超越年全年交易量。韩国消费者海淘中国电子产品交易量年为30.1万件、年为88万件,年交易量呈倍数增长。
报道称,韩国网购平台Gmarket为迎接中秋,特意在海淘版块中设置了“中国智能手表”模块,吸引韩国消费者。据悉,该网站主要销售中国联想等企业的40余种产品,售价均在10万韩元(约合人民币元——本网注,下同)以下。9月为韩国中秋销售旺季,9月9日-16日,Gmarket海淘中国产品的销售量较年同期增长了3倍以上。Gmarket的母公司亿贝(eBay)韩国相关人员表示,近来中国IT产品质量有所提升,好评不断,销量也呈爆发性增长。韩国另一购物网站“11街”有关人士表示,“11街”每天要销售台以上中国产空气净化器。
报道称,从韩国海淘消费者喜爱的中国产品种类可以看出中国产品在韩国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有所好转。eBay韩国今年上半年海淘人气产品TOP10中,中国产空气净化器、无线吸尘器、智能手机等榜上有名,而在年中国产品中还仅仅只有暴走鞋(带轮子的运动鞋)上榜。
报道注意到,中国电子产品正在打破认为中国产品质量低的陈旧观念,因物美价廉备受韩国消费者青睐。电子产品业界人士表示,近来进入韩国市场的中国电子产品技术均较为先进,大部分都可以通过手机进行遥控。
流通业相关人士表示,韩国消费者喜欢海淘美国的保健品、欧洲的时尚产品、日本的食材和中国的电子产品。现在韩国消费者不仅会在美国的“黑色星期五”大量海淘美国产品,在中国的“光棍节”等打折季也会海淘中国商品。
在韩国人气极高的中国品牌地贝的F6无线吸尘器。(图片来源:韩国《亚洲经济》网站)
日媒:中国九类产品世界占有率居首日本只比中国多一项
参考消息网7月12日报道日本经济新闻社汇总的年“主要商品和服务市场份额调查”结果显示,在纳入调查的71个品类中,美国有24个品类居首位,中国有9个品类居首位。
据《日本经济新闻》7月10日报道,中国加快发展高科技企业,在手机基站方面,中国华为技术公司超过瑞典的爱立信公司,跃居世界首位。中兴通讯公司居世界第四位。两大公司不断扩大市场份额。
报道称,在智能手机方面,中国华为、OPPO、小米居第三至五位,直逼居第二位的苹果。中国三家智能手机公司的市场份额之和为24.3%,超过居首位的韩国三星电子公司。
世界各国正计划进行5G投资。中国企业正推进基础设施和机型更新,争夺市场份额。
报道称,优势较明显的是监控摄像头。海康威视和大华技术公司分别居第一位和第二位。大城市正引进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使用的监控摄像头。两家公司接收中国国内的大项目订单,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中国在空调和洗衣机等生活家电领域具有优势。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保持了领先优势,为争夺新一代霸权,将加快向高端产业转变。中国市场份额居首位的商品品类由前年的7个增至现在的9个。
报道称,市场份额居首位的美国商品品类为24个,比前年增加了1个。在电脑方面,美国惠普公司时隔5年超过中国联想集团,重回世界第一宝座。虽然受到联想面向一般消费者的低价格产品挤压,但惠普可以满足企业远程办公需求的笔记本电脑销量扩大。
在通用药物方面,美国迈兰公司超过以色列企业跃居首位。这一变化的发生背景是迈兰并购了瑞典制药企业。医药品研发需要巨额投资且开发期长,美国企业在这一领域保持了优势。
报道称,美国在对企业提供数据分析等云服务方面占有优势。在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和安全防护系统等软件领域以及股票认购等金融领域,美国企业占据垄断地位。
市场份额占首位的日本商品品类是10个,市场份额占首位的商品品类最多的欧洲国家是瑞士,有5个。
不过,日欧产品在市场份额上占首位的品类数都是不增不减。主要国家中只有美国和中国的品类数出现增加。日本夹在美中之间,存在感日益减弱。日本企业在数码相机等方面保持了首位,但未能找到新的成长领域。
世界主要商品和服务调查的对象由前年的57个品类扩大到了现在的71个品类。日本经济新闻社根据各个调查机构的推测数据等计算出了最新的市场份额。
5月22日,人们在法国巴黎排队等待进入小米授权店。(新华社)
中国品牌和产品亮相美国国际品牌博览会
5月22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一名参展商(左)在诸子百家国风画展台与工作人员交流。新华社记者李颖摄
5月22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一名参展商(右二)在诸子百家国风画展台与工作人员交流。新华社记者李颖摄
5月22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参观者经过恭王府博物馆展台。新华社记者李颖摄
5月22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一名参展商经过灌木文化展台的“密作”海报。“密作”是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密刺绣为目的而开发的项目。新华社记者李颖摄
5月22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一名参展商在“中国展区”灌木文化展台的“密作”海报旁休息。新华社记者李颖摄
5月22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一名参展商在故宫博物院展台参观。新华社记者李颖摄
5月22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参展商在敦煌研究院展台参观。美国国际品牌授权博览会22日在拉斯维加斯开幕。20多家中国文博机构和文创企业组团参展,带来近百个原创IP(知识产权)品牌以及余件文博文创衍生产品和项目。新华社记者李颖摄
今夏韩国人旅游首选中国和日本旅游产品预订量大增
中新网5月14日电据韩联社报道,数据显示,韩国人今夏假期旅游首选中日两国。夏季中国游、日本游产品的预订量均大幅增长。
韩国旅行社MODETOUR于当地时间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和8月中国游产品预订量同比分别猛增.8%和.6%。同期,日本游产品的预订量同比分别增长39.5%和58.8%,增幅明显。
MODETOUR一位负责人表示,中日等短程旅游线路是韩国人今夏旅游的关键词。
韩国其他旅行社旅游产品的预订情况也大致相同。哈拿多乐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中国游、日本游产品的预订量分别同比增长.5%和21.0%。
哈拿多乐方面分析称,日本航空公司间竞争加剧导致赴日旅游机票价格大幅跳水,或成为激发日本游需求的一大因素。
中国产品质量差?并非如此厘清中印贸易的五个常见误解
参考消息网5月1日报道印度《经济时报》网站4月29日发表文章《关于中印贸易的五个常见误解》,文章称,经常听到有关中印贸易的一些言论——所有中国商品都是廉价的,而且质量很差;中国在印度进口商品当中所占的份额高得惊人;印度的对华贸易赤字一直很高。为了了解真相,该媒体用统计数据检验了5种流行的说法。以下是结果:
迷思之一:中国产品便宜
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中国约有30%的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但其余产品是以普通的市场价进入印度的。我们比较了从中国进口产品和从世界其他国家进口产品的平均单位价值。我们列举了一些以很大折扣进入印度的重要产品。
括号里的数字是中国价格低于世界其他国家价格的幅度:杀虫剂(88%),刺绣机(56.8%),齿轮箱(18.6%),优质有机化学药品和药品原料(20%-90%),尿素(15%),打印机(17%),洗衣机零部件(59%),石油焦(36%),冰箱(34%),太阳能电池(58%),粘胶纱(68%),锂电池(38%),铜箔(24%),空气净化器(45%)。
迷思之二:中国产品质量差
并非如此。数据显示,中国生产的产品质量不一,目的是迎合各个层次的买家,而未必是因为该国缺乏专门技术。不过,中国的战略产品质量很好,而且具有最新特点。例如,-年,中国提高了向印度出口的太阳能电池的质量,同时也提高了价格。
在此期间,中国太阳能电池的单位价格上升了68.7%。在此期间,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电池从6亿美元增加到了28亿美元。所以,中国不仅提高了单位价格,而且增加了出口和市场渗透率。目前,印度88%的太阳能电池来自中国。大多数电子产品的质量和单价也提高了。
迷思之三:中国在印度进口商品当中所占份额高得惊人
并非如此。要理解这一点,让我们把中国在印度全球进口当中所占的份额与其他几个国家进行比较。中国在印度全球进口当中所占的份额为16.2%。日本、韩国和美国的数字分别为25.8%、21.4%和21.4%。因此,中国在印度全球进口当中所占的份额并不令人担忧。
迷思之四:我们只从中国进口消费品
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的。印度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不仅包括消费品,还包括工业用的商品——机械和中间产品。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商品约有92%属于4类:电子、工程、化工和制药。印度的电子、电力和制药行业严重依赖中国。印度制药行业使用的90%的活性药物成分来自中国。
中国商品占到了印度进口日常用品的95%以上:毛毯、床单、假花、陶瓷餐具、厨房用具、婴儿车、钟表、三轮车、节日用品、梳子、保温瓶、蜡烛。这些都是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商。5年,我们对中国这些产品的依赖还不到10%。
迷思之五:印度的对华贸易赤字一直很高
并非如此。看看中国3-5年的贸易数据。当时,印度拥有贸易顺差。此后很快就出了问题。印度5年向中国出口了价值亿美元的商品。我们在-年出口了价值亿美元的商品。但在5-年,从中国进口的商品急剧增加,新德里的贸易顺差变成了超过亿美元的逆差。真正的问题在于,日本、韩国和美国分别有17.6%、25.1%和8.7%的出口商品是出口到中国。但印度仅有4.2%。因此,问题在于印度对中国的出口太少。
文章称,印度的对华贸易逆差源自北京确保技术进步、国家支持等政策。新德里要减少对北京任何产品的严重依赖。关键是要加强制造业,并且在有关商品和服务出口准入的谈判中聪明地运用贸易政策工具。
英媒称网红经济改变中国电商模式:产品设计由粉丝决定
参考消息网3月24日报道英媒称,每天,有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在逛社交媒体,跟踪网红的帖子或收听直播。粉丝们正在帮助新一代中国互联网明星把他们的知名度变现,并在这个过程中撼动了中国的电子商务行业。
据英国《经济学人》周刊网站3月15日报道,与传统奢侈品和美容品的品牌大使不同,许多网红是靠吸引眼球的在线内容而非知名度建立起粉丝群的。最成功的一些网红并不是特别迷人。
报道称,一些网红已被奢侈品牌招募。一家瑞士制表企业聘请了一位网红为年轻都市人制作一段视频广告,受众包括她在社交媒体上的万名粉丝。咨询公司艾媒咨询的张毅(音)估计,在淘宝等购物网站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