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司机聊汽车知识#
冬天开车的时候总有一种不适的感觉,有些司机会感觉昏沉,有些司机会感觉胸闷,有些司机甚至会咳嗽。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原理很简单,感觉沉闷是因为缺氧,容易咳嗽是因为空气变得干燥;干燥的空气会使一些人的咽喉感觉不适,甚至会伴有轻微发热的情况。暖风的温度本就很高,如果开车的时候还穿着厚厚的棉服的话,身体的热能无法有效传导到外部,体温就会出现细微的升高;这是正常现象,所以在开暖风之后就不要穿棉服开车了。
开车的时候用暖风比较容易缺氧,不论是用内循环还是外循环。
1.外循环模式
在这个模式里是从车外吸入空气,经过暖风水箱加热后混合冷风进入车内;车内的空气则会通过单向排风阀排出车外,车内的空气是循环流动的。在这个模式里缺氧的程度会弱一些,但前提是调整到正确的出风口!空气升温的原理很简单,低温空气遇到高温的暖风水箱之后,水箱的热能会传导到空气里,空气就是这么升温的。
热胀冷缩相信大家都了解,空气在受热后也会膨胀。
空气是由各种分子组成,比如最重要的氧分子,其次还有氮气、二氧化碳和六种稀有气体(氦氖氩氪氙氡);分子之间的间隙在压力不变的前提下则会恒定,分子相斥又相吸,所以我们吸入的空气中的氧含量是稳定的20.94%,这是常压标准的空气氧浓度,海拔越高含量越低,下面是海拔和氧浓度对应列表。
除了海拔改变压力会影响氧浓度以外,温度也会影响,因为高温会让空气膨胀;膨胀就是扩大分子之间的间隙,那么在固定的空间里的空气中的各类分子就都会等比例减少。假设在常压和常温标准下的空气中有个各类分子,氧分子有20.94个,空气加热膨胀就就会出现分子的“外溢”,恒定的空间内也许只能剩下70个左右的分子,氧分子的数量当然会减少。
所以加热后进入车内的高温空气氧含量是偏低的,相当于在海拔米左右的山上,这对于比较敏感的人来说就会出现“高反”;开车的时候尤其明显,因为从车外进入到车内,从启动到升温所用的时间很短,可能只要十来分钟就有暖风了,在短暂的时间里出现吸入氧浓度的大幅下降则会明显感觉不适。有些车辆还有远程遥控的功能,进入车内就有暖风,进入车内就会有些缺氧,不难受才怪。
想要不难受的话,正确的做法是避免暖风直吹,也就是不要往面部吹;加热后的空气密度会降低,低于车内的低温空气,说白了就是进入车内之后会上升。所以暖风应当从脚部出风,或者“脚部+前档除雾”出风,这样既能避免车窗起雾又能避免吸入低氧浓度的空气;车身并不是完全密封的,车门缝隙都能一定量的进入空气,这些空气与暖风混合之后则会适当提升氧浓度。
也可以经常打开车窗交换空气,这样才能避免缺氧。
2.内循环模式
使用内循环的时候很容易缺氧,但原因不仅限于热空气的膨胀,还有呼出的二氧化碳的因素。
人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空气都有这些分子,可是吸入后的氧气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呼出空气的二氧化碳浓度会大幅超过吸入的空气。
如果车内的乘员过多,车辆又是不与外部空气交换的内循环,那么车内的空气二氧化碳浓度就会快速地升高;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会降低血液携氧量,缺氧的程度会慢慢的加重,二氧化碳中毒也是会窒息的,会出现注意力无法集中、昏沉、头晕,甚至头疼等情况。一旦出现这些情况,驾驶安全也就无从保证了。
所以冬季开车要注意“换气”,用外循环并调整正确的出风口,经常开关车窗换气才能保证有清晰的驾驶意识。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