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工程建设公司第一建设公司MYQ型吨门式起重机作业队队长宋明全
记录人:袁莲
摄影:姚民田明祥
4月17日,由我们完成的广东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吨抽余液塔吊装,刷新亚洲最重塔器吊装纪录,成为吨门式起重机与国产吨级履带式起重机首次“双剑合璧”的成功之作。
当吨抽余液塔稳稳落座在设备基础上的那一刻,我的内心涌起难以言表的激动和感动,那一刻,我相信,我们能代表中国的吊装水平!
回忆起来,年12月底,MYQ型吨门式起重机完成吨型式试验,创下单门吊装能力最大世界纪录。从那时开始,我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
年,我们大型设备吊装运输分公司平均每个月要吊装1万吨设备,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担当,我们也要当仁不让,勇敢承担起这份使命和责任!
对于大型设备吊装来说,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管是“大吊”还是“小吊”,我们始终怀抱敬畏之心,对吨起重机不断改进、精心呵护,让“他”越变越好。“他”也很争气,和机组的伙伴们共同走过东西南北、一年四季,从来没有掉过链子。在我们心里,“他”是不会说话的家人和朋友,与我们肝胆相照,共创荣光——年,在兰州石化公司,我们成功将总重吨的2台余热锅炉整体平移28.4米,创国内石油化工领域最重锅炉平移纪录;年,我们在广东虎门二桥(今南沙大桥),完成20余次索鞍吊装作业,创一次提升高度近米吊装纪录;年,我们圆满完成恒力石化(大连)4台二甲苯塔吊装任务,单台最重吨,荣获“中国年度吊装工程奖”……
由我们主导研发制造的吨起重机,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作为接手吨起重机的第一批人员,我们有责任让“他”发挥出最大作用。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不断学习、钻研,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我们累计获得20多项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和2项集团公司技术秘密认定,同时获得9项省部级以上QC成果奖,包括2项国家级QC成果二等奖。
钢绞线是起重机千斤顶发挥“大力神”作用的关键受力元件。成卷的钢绞线运到现场,需要测量、裁剪、磨头(两端磨成锥形)、穿设,工作量很大。这次吨抽余液塔的吊装中,共配置了4个千斤顶,每个千斤顶配90根钢绞线,总长度达7万米。技术员王国祥、聂鹏飞为此发明了专用拉线工具,既能确保安全,又能提高效率。他们还设计了专门的收集装置,避免钢绞线与地面接触造成污染、腐蚀。这两项成果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收集装置还获得集团公司首届青年岗位创新大赛三等奖。
无线遥控开关的设计离不开起重机班长贾智红的努力。最初试验时,每次操作前都需要队员爬上多米的塔架顶部,开启2台动力箱上的电源。贾智红一直琢磨把无线遥控技术运用到吨起重机上。他买来电子元件研究、试验,终于成功实现无线遥控目标。
此次吊装中,抽余液塔吊耳的确定难度最大,也最为关键。去年年初,我们就成立《吨级吊耳及吊具系统设计、制造和应用研究》科研课题研发小组,由第一建设公司大型设备吊装运输分公司总工程师李睿牵头,技术员王国祥、主操作手李翔等十余人参与,与昆仑工程有限公司设计人员充分沟通选定方案。我们还与国内知名高校合作,对吊装受力进行有限元分析及方案优化,并在吊耳和设备本体接触的地方设置72个应力检测点,以监测现场吊装情况,也为今后大型设备吊装积累了数据。
大型设备吊装的核心要素永远是人,因为所有的指令都是由人发出由人操作,人机一体,完美结合,才是吊装作业的最高境界。从人拉肩扛到机械化、专业化,再到如今的信息化、智能化,一代代吊装人勇于创新,积累了宝贵的技术成果和精神财富,激励我们始终保持严细实的工作作风,把每一次吊装作业都当作第一次,确保万无一失。
吨起重机还有很大潜力可以发挥。我们的梦想是,不仅要在国内建功立业,还要走出国门、走向海外大显身手。为了这个梦想,我们还要不断努力,积累更大的能量!
本文来源:中国石油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