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新作为,新答卷。
今年以来,贵州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把新型工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依托十大工业产业,奋力推动工业大突破。
蹄疾步稳,奋力攻坚。贵州十大工业产业集群竞相崛起,为工业发展提振了信心。数据显示:1至11月,全省十大工业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其中,优质烟酒、大数据电子信息等5个产业增加值增速保持两位数。
优质烟酒:白酒舰队扬帆起航
仁怀名酒工业园区内,聚集了国台、钓鱼台、夜郎古等酒企,酿酒车间内,工人们正忙于上甑蒸粮、下甑摊凉、堆积发酵等工作,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国台成功迈入“百亿阵营”俱乐部,成为贵州第三个销售收入破百亿的白酒企业;钓鱼台1至11月销售收入增速近90%;夜郎古全年销售收入预计实现倍增……在茅台的引领下,我省白酒产业呈现出高质量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作为我省支柱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优质烟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起点上,我省正朝着世界酱香白酒产业集聚区目标奋进。
发展是硬道理,项目是硬载体。全省上下朝着这一目标奋力前行,掀起了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热潮。
——茅台3万吨酱香系列酒技改项目制酒厂房、酒库、制曲厂房完成进度均过半;
——习酒1.9万吨技改项目已建成投用吕师岩、洪滩、沙井制酒西区共34栋制酒厂房;
——国台年产1万吨酱香型白酒技改项目制曲2、3车间及3号酒库、制酒1车间已建成投产;
——珍酒技改三期项目1到10号酿酒厂房已完工投产;
…………
这些项目的开工建设,不仅提高了贵州酒企的核心竞争力,也为优质烟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数据显示,1至11月,全省规模以上优质烟酒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1%。其中,规模以上酒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2%,增速位列十大工业产业之首;规模以上白酒企业累计白酒产量同比增长34.1%,达年以来的最高峰。
《贵州省“十四五”工业发展规划》布局中,对世界酱香白酒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进行清晰界定。以赤水河流域为中心,布局发展优质酱香白酒产业,打造酱香型白酒产业集群。
同时,将按照新型工业化战略布局,充分发挥茅台集团领航优势,大力培育贵州白酒舰队,形成“龙头领军企业+优势骨干企业+快速成长企业”的发展梯队,不断增强酱香白酒产业集群竞争力。
此外,力争把茅台集团打造成为省内首家世界强企业,加快培育习酒、国台、金沙、钓鱼台、珍酒等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大力扶持茅台系列酒、董酒、安酒、人民小酒、贵酒、贵州醇等一批基础好、潜力大的高成长性企业。
《规划》提出,重点依托不可复制的生态和资源禀赋,以及“酱酒核心赤水河谷”地域品牌优势,大力发展酱香为主、多香并举的白酒产业,持续打造世界酱香白酒产业集聚区。到年,白酒总产值达亿元。
现代能源:推动转型助力“双碳”
12月初,独山县百泉兆瓦农业光伏项目建设现场一片忙碌,在施工人员和大型机械设备的共同作业下,除了围墙和综控楼土建工程外,所有发电主设备基础已经浇筑完成,一座千伏升压站已初具雏形。
据独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独山县百泉兆瓦农业光伏项目是今年纳入贵州省第一批新能源建设的重点项目,由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建设,电站装机容量10万千瓦时。项目建成后,光伏电站年平均上网电量.38万千瓦时,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不但可以节约标煤、节约用水,还能减少废气排放。
独山县百泉兆瓦农业光伏项目是我省加大招商引资,积极推进新能源规模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缩影。1至11月,全省引进工业产业项目个。其中,现代能源产业投资项目个,开工项目个,投产项目个。
今年以来,我省围绕“双碳”目标,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大力推动煤炭绿色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发展呈现供应保障有序、质量效益提升、能源贡献增加的良好局面,为“十四五”全省能源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前三季度,全省现代能源产业实现总产值.5亿元,占十大工业产业的22.7%。截至11月底,全省正常生产及联合试运转煤矿共计处、产能万吨/年;全省原煤产量.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9.5%;煤炭供应量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2%;全省发电量.6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6.9%;供电量.9亿千瓦时,比去年同期增长9.9%。
下一步,我省将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持续深化能源工业运行新机制,立足贵州能源资源优势,做优煤炭产业,推动电力清洁高效发展,科学有序发展新能源,大力推动非常规天然气开发利用,积极发展氢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持续稳定、量足价优的现代能源体系,打造国家新型综合能源战略基地。
现代化工:资源优势赋能腾飞
“基于发展循环经济和提高综合效益,除炭黑全部自用外,尾气可作为锅炉燃料,降低能源成本。”今年年底,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新规划建设的“年产5万吨炭黑”“再生胶循环利用”两个项目将建成投产。
作为全球规格品种较为齐全的商用轮胎生产厂之一,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达多个。美名远扬的“贵州轮胎”,是我省大力发展特色化工,推进化工产业振兴、培育打造千亿级现代化工产业的完美诠释。
今年以来,我省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发展,形成了以资源利用多元化、产品结构精细化、技术结构现代化、经营管理全球化、发展体系绿色化为特征的新型化工产业。
除了“贵州轮胎”,我省的钡盐系列产品已广泛应用于军工、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化、磁性材料、核电防辐射、高级光学玻璃、电子陶瓷、彩色显像管、手机等高科技领域。以镍钴锰等为代表的锰系电池材料为电化学储能产业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贵州已成为全国重要的钡盐、轮胎、锰系电池新材料和汞回收产品加工基地。此外,以磷酸铁锂、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为代表的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正在逐渐发展壮大。
依托丰沛的磷、煤、重晶石、锰矿、汞等矿产资源,我省形成了以磷化工、煤化工、钡盐、汞回收、橡胶加工等为主体的产业基础,以磷矿采选、磷酸、磷肥、合成氨、乙二醇、醇醚、钡盐及其下游加工系列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体系。
1至11月,全省规模以上现代化工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2%。其中,磷矿石累计产量万吨,同比增长13.3%;磷酸铵肥(实物量)万吨,同比增长2.6%;合成氨万吨,同比增长7.1%;橡胶轮胎外胎万条,同比增长8.8%。
下一步,我省将依托贵州磷、煤、重晶石等资源优势,聚焦产业规模化、精深化、绿色化,推进现代化工向深加工、精细化方向发展,加快推动磷化工产业精细化,推进煤化工产业新型化,促进特色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打造全国重要磷煤化工产业基地。
基础材料:产业集聚后劲十足
当前,贵州资源、生态、劳动力、政策、改革“五重红利”正叠加释放,基础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投资贵州,正当其时,大有可为。
5月19日,贵州·广东基础材料产业专题招商推介会在广州举行。现场签约项目31个,总投资.01亿元。
今年以来,我省利用工信专项发展资金对15个基础材料项目予以支持。重点推进和重点调度基础材料产业项目共41个,总投资亿元。中伟高性能动力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西部基地项目完成厂房建设,目前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贵州铭环新材料一期10万件镁铝合金智能箱包项目建造完成并生产……
依托良好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我省全力推动基础材料产业项目落地生根,实现谋划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良性循环,形成了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浓厚氛围,发展后劲十足。
此外,围绕产业链互补延伸发展,我省重点培育打造了以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集群,铝及铝精深加工产业集群,新能源电池材料产业集群,锰系合金材料产业集群等4大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我省针对各产业重点细分行业,完善21个细分产业链图谱,绘制了《贵州省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链融合发展图》,将产业链缺失环节作为重点招商领域,推动产业高端补链、终端延链、整体强链。
1至11月,全省基础材料产业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4.6%。预计全年可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以上。
下一步,我省将按照《贵州省“十四五”基础材料产业发展规划》,以建设全国重要资源深加工基地和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基地为目标,强化资源精深加工和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衔接,坚持“分层级补链、分领域强链、分区域固链”,加快推动铝、钢产业迈向中高端,延伸拓展锰、钛产业链条,推进黄金及其他有色金属有序发展,促进基础材料向新材料领域提升转化,培育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
生态特色食品:绿色山珍健康美味
今年3月27日农产品(食品)深加工高成长企业推荐启动活动上,我省采取高位推动、高效推介措施,推进高端合作,“贵州生态美食品·吃出健康好味道”成为业界渠道商、经销商、投资商、消费者对贵州生态美食的新认知。
近年来,我省把生态特色食品作为化生态优势为竞争优势、发展优势的战略选择,作为助力乡村振兴、服务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朝阳产业和民生产业,围绕“四新”主攻“四化”,按照“”产业链模式,以新型工业化之路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全省生态特色食品企业总数超1万户,近3年年均增长0户以上,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户,成为带动全省农产品(食品)深加工的主要支撑力量。前三季度,完成产值.6亿元,增长7.1%,预计全年完成亿元,超额完成任务,发展势头健康稳健。
“贵茶相伴终生无憾”,这是茶客对贵州茶是干净茶、健康茶的最高赞誉。近年来,我省不断塑造高标准、高品质、无污染的贵州茶品牌形象,推进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形成了“三绿三红”为代表的贵茶系列产品,茶叶成为我省仅次于白酒的第二大出口商品。
贵州刺梨品牌越来越响。“贵州刺梨维C之王”成为业界的共识,在生态赋能下,贵州刺梨坚持走出了一条深加工带动之路,吸引了广药集团、娃哈哈、光明乳业、中粮集团、好彩头等行业头部企业投资刺梨产业。
生态贵椒香辣天下,“老干妈”成为征服世界的国民品牌。近年来,贵州以优质辣椒调味品为基础,发展发酵辣椒(糟辣椒、泡椒)、复合辣椒酱、辣椒休闲食品等系列产品,不断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自动化生产。
依托天然矿泉水和山泉水资源优势,我省全力打响“多彩贵州水”品牌。建立从水源水质、生产加工、检测包装等方面质量标准体系,引进农夫山泉、娃哈哈等企业建立生产基地,引领我省优质饮用水走向全国市场,带动全省包装饮用水产量占全国的7.8%,排全国第3位。
酸汤,在我省已有上千年历史,一碗酸汤承载着丰富的食用价值、养生价值、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我省坚持产业品牌化、标准化、集约化发展方向,推动酸汤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引领带动周边群众通过种植辣椒、西红柿、生姜等农副产品增收。
《贵州省“十四五”生态特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将推进打造全国绿色食品工业基地,围绕构建黔中、黔北食品精深加工核心区,东北部、西部、南部产地高效加工产业带,打造赤水、碧江、金沙、西秀、威宁和盘州六个特色食品加工集中区的“两核、三带、六区”,因地制宜、差异化引导,构建布局合理、协同高效的发展格局,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到年,力争产值达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超0户。
健康医药:黔贵良药稳步发展
以前服用中药,每次都要煎煮几大包。现在,一小包中药配方颗粒,只需用开水冲泡几分钟,就能服用,大大方便了患者。
过去两年,我省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贵阳新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相继获批中药配方颗粒试点企业,不但造福群众,还成为贵州健康医药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今年以来,我省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围绕中药材产业、医药制造业、医药服务业、健康融合业四大板块,制定全省健康医药产业目标,印发《贵州省健康医药产业年行动计划》《贵州省健康医药产业挖潜增效工作方案》,中药材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医药制造基础不断夯实、医药服务业稳中有进,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项目建设方面,我省围绕医药制造企业改扩建、中药材加工基地建设,共计安排资金万元,对益佰制药银杏叶提取车间、同济堂智能化立体仓库、同德药业中药饮片生产车间等8个项目进行改扩建,大幅提升了全省中药材加工能力。推动“基于大数据的智能化仓库与生产线集成建设项目”“面向注射剂生产管控与测验审计的数字化车间项目”等省级融合标杆项目在全省推广。
优化产业方面,我省积极推进贵阳市化学原料药产业园、贵州省中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园、南明中医药服务综合示范区建设,推动全省化学药企业原料药配套向园区聚集,引导入驻一批中医药及相关产业的优强企业到园区落户,市场化推动中医药服务体系提质扩容。
此外,我省还围绕中医药政策,谋求产业发展。依照《关于中医药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积极引导苦莪洁阴凝胶、龙芩盆腔舒颗粒完成三期临床试验的中成药申报新药注册。大力支持省内3家试点企业启动中药配方颗粒省级地方标准制定工作,目前已完成个品种的评审,配方颗粒产值突破3亿元。
下一步,我省将充分发挥民族医药特色优势,重点推动中药材精深加工,巩固提升中药民族药,持续做好“贵州良药”,大力发展化学药和生物药,加快壮大保健品及医疗器械产业规模,打造中药(民族药)生产加工基地。
新型建材:绿色转型筑起优势
遵义赛德水泥有限公司正向生态型、高新技术型企业稳步迈进,该公司打造的4t/d高效、绿色、环保新型智能化水泥生产线,是一条高标准绿色企业示范生产线。自投产试运行以来,遵义赛德已成为全国首家粉尘排放低于10毫克标准的水泥企业,氮氧化物排放也远低于国内及国际通用标准。
赛德水泥仅仅是我省新型建材绿色发展的一个缩影。贵州省兴达兴建材股份有限公司、毕节磐石高科建材有限公司等企业,实现了“三废”回收利用,绿色环保零排放。
绿色是贵州发展的底色。我省新型建材在绿色转型上取得突破有“法宝”:推动开采、生产、循环利用等各环节绿色转型;扩大大宗固废在新型建材生产中的综合利用量;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做到吃干榨尽、变废为宝。
当前,我省新型建材已形成门类齐全、覆盖面广的产业格局,主要包括水泥、预拌混凝土、新型墙体材料、陶瓷、玻璃、石材、化学建材等七个子行业,正朝着在结构优化上、在融合发展上、在绿色转型上取得突破的目标,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今年来,我省新型建材项目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重点调度的28个项目中,已建成投产的项目9个,年内完成投资53亿元,预计年内还将新增投资32亿元。
——贵州海螺盘江水泥有限公司樱桃井矿山项目的成功开采,保障了清镇海螺水泥生产所需的万吨/年石灰石原材料供给;
——思南盛世联合建材有限公司万吨精品砂石骨料新型环保生产线暨配套万方商品混凝土搅拌站项目试生产;
——修文县华兴瓷业有限公司高档建筑陶瓷生产项目(二期)投产运营,提升高端瓷砖供给能力。
这些项目的投产运营,为我省新型建材产业发展注入发展动力。今年,我省新型建材产业预计全年可实现工业总产值亿元以上。
《贵州省“十四五”新型建材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我省新型建材产业将按照“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方针,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服务型制造业现代化。年,全省新型建材产业产值达到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8%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亿元。
大数据电子信息:无中生有潜力无限
经过装配、测试和包装三道工序后,产自贵州的服务器和台式机,从位于贵安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的贵州云上鲲鹏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完成组装,顺利下线。
据云上鲲鹏负责人介绍,公司的主营业务是基于华为底层技术支撑,研发和生产自主创新品牌的智能硬件产品。今年5月智能硬件生产线投产后,目前日产服务器台、台式机台。
仅半年时间,贵州云上鲲鹏科技有限公司累计销售智能计算硬件产品8万余台,累计合同额近8亿元,工业生产总值近4亿元。
作为“无中生有”的新兴产业,近年来我省抢抓大数据发展先机,先行先试,不断探索创新,坚定不移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数字经济增速连续六年领跑全国。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完成总产值.21亿元,同比增长17.2%,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总产值、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电信业营业收入占比为50.55%、26.64%、22.81%。
分析数据不难看出,电子信息制造业撑起了我省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的半壁江山。
成绩的背后,是我省以抓龙头企业培育、抓重大项目建设、抓产业招商引资为重要抓手,构筑起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的坚实堡垒。
今年,我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可谓捷报频传。振华集团、倍易通、中伟新材料、安达科技、中安科技等几家企业年产值将实现翻番;航天电器、容百锂电、天能集团、顺络迅达、林泉电机、固达电缆、金意米、雅光电子等企业年产值增幅将超过50%。
下一步,我省将按照《贵州省“十四五”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规划》,围绕产值规模实现翻番的目标任务,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聚焦“做大”产业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壮大发展具有传统优势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与技术优势的电子材料产业,积极发展以应用为牵引的电子产品制造产业,培育发展高端前沿的潜力产业,加快补链延链强链,推动产业集聚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为构建高质量发展工业产业体系、奋力实现工业大突破提供重要支撑,加快打造全国大数据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
先进装备制造:贵州智造跨洋远销
贵阳经开区内的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其生产的全地形车从年开始登陆南极,实现了大型科考运输装备的国产化,成为我省“贵州制造”的高光时刻。
已有85年历史的詹阳重工,成功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轮式挖掘机、抓钢机、全地形车等产品,均填补了国内空白。詹阳重工生产研发的新型遥控扫雷车、多功能机器人、双向牵引车等多款新产品远销东南亚、中亚和非洲市场。今年,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詹阳重工仍实现逆势增长,销售收入增幅将达到10%。
詹阳重工仅仅是“贵州制造”跨洋远销的典型案例之一。贵州中航电梯有限责任公司成功将电梯出口到吉尔吉斯斯坦、沙特阿拉伯等国家;贵州长通集团智造有限公司的产品成功进入印度、尼泊尔、缅甸等国家的市场。可以说,我省先进装备制造不断突破重大技术瓶颈,逐步打响了“贵州制造”的品牌,挺起了工业“脊梁”,彰显了贵州力量。
今年来,我省聚焦创新、项目等方面,多措并举推动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比如,航天江南智能制造基础件产业集群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不仅能带来百亿元以上的产值,还对打造富有航天特质、贵州特色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再如,安大民用航空锻造产业园,目前已建成全国首条智能环锻生产线,项目达产后产值可达50亿元,届时,将有效带动一批上下游企业逐步形成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此外,加快推进贵阳航发精铸高温合金涡轮叶片生产基地、天义电器整体搬迁、贵飞公司7.7万吨橡皮囊液压成形国产首台设备制造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促进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见效。
值得一提的是,我省还重点抓好贵阳、遵义、安顺3个先进装备制造业重点区域和六盘水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以存量改造提升、增量引进培育为重要途径,提升老工业城市先进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全省先进装备制造业核心区域。
目前,我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基本形成了以航空、航天产业为基础,电力装备及器材、工程及矿用机械等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数据显示,1至11月,我省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9%,航空航天机电设备、锻造件等订单增多,拉动相关企业加大产销力度,支撑装备制造产业总体保持增长。
《贵州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年,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亿元,年均增速10%以上,在全国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及应用基地。
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黔中崛起
走进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总装车间,10多辆新能源纯电动客车在生产线上依次排列,经过冲压、焊接、涂装、总装等工艺,一辆辆新能源纯电动客车从这里驶向全国。
作为贵州新能源客车制造的龙头企业,自年投产至今,奇瑞万达销售收入呈现倍增态势,今年预计达17亿元。奇瑞万达提出,到年,力争实现销售收入达50亿元。
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贵州,抢抓机遇,积极布局,形成了从汽车整车制造到零部件生产的产业集群。
聚焦创新驱动。布局建设贵州省新能源客车动力系统设计与集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新能源客车动力系统设计及创新能力,推进我省汽车产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聚焦项目建设。积极协调中电新能源汽车产业园等汽车项目建设。推进贵阳比亚迪动力电池项目建成投产,前三季度生产电池约1亿瓦时,实现产值7.4亿元。
聚焦产业配套。以新能源整车为牵引,配套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作为我省经济快速崛起的新兴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抢占高地。目前,我省共有列入工信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汽车生产企业16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40余家,产品主要有汽车发动机、电机、轮毂、门锁、散热器、密封件、铝合金铸件、内饰件等。
今年以来,我省狠抓改革创新、聚焦项目建设、强化要素保障等举措,推动新能源汽车快速崛起。1至11月,全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11月,完成汽车产量1.2万余辆,支撑全省汽车制造业增速进一步回升。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重点打造贵阳贵安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以整车制造为牵引,布局研发创新平台,提升关键零部件配套能力,加速氢燃料电池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同时,依托遵义、安顺、铜仁现有产业基础,实施差异化发展,努力盘活存量资源,加速产能释放,壮大动力电池材料、零部件、充换电设备等配套产业,发展成为重要的产业基地。支持其他各市(州)立足实际,积极发展动力电池、轻量化材料等新能源汽车零部件。
《贵州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力争到年,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40万辆,产值突破0亿元,贵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国的有效占比得到大幅提升,基本建成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贵州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体系,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兴支柱产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陈华永张建
编辑牛波
编审罗梅